中国期货市场正持续推进对外开放。
2025年开年第一个月,两家期货公司先后“出招”。摩根士丹利期货在华正式营业,南华期货计划赴港上市,外资机构“引进来”与本土机构“走出去”的互动迈上了新台阶。
根据中期协发布的最新数据统计,2024年全年全国期货公司营收412.93亿元,同比增幅约3%;合计净利润94.71亿元,同比降幅约4%。
摩根士丹利期货正式展业
1月22日,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的在华全资期货子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有限公司已正式开始展业,主要提供中国境内商品期货经纪业务。
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执行官高浩灃(Gokul Laroia)对此表示:“这是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我们将继续构建我们业务全面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国内外客户。”
据悉,摩根士丹利期货展业初期提供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期货经纪业务。
界面新闻了解到,未来在获得必要资质后,摩根士丹利期货将申请成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会员,经纪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涵盖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金融期货和期权品种。
2023年5月,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有限公司。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境内期货公司,不断提升期货市场运行质量,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龙向界面新闻表示,由于欧美国家的金融机构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无论从理论积淀和实践积累上面,欧美国家金融机构相比中国金融机构来说都有比较大的优势。“像摩根士丹利期货在华展业,虽然会给中资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我们也可以在竞争中不断向国外先进金融机构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目前全国151家期货公司中,涉及外资直接参与的有4家,除了新营业的摩根士丹利期货,还有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大通期货,瑞银证券全资控股的瑞银期货,以及高盛(中国)旗下的乾坤期货。
“不管是期货产品还是期货公司在境外展业,最重要的是关注监管环境、展业规则的要求,例如各国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程度就不一样。我们的期货产品走出去要遵守境外展业地的规则,同样,境外期货投资者、机构也要适应、遵守中国的监管政策。”有接近监管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
南华期货谋划港股上市
在国际金融巨头走进来的同时,国内有实力的期货公司也在积极探索走出去,寻求全球融资。
近日,国内期货第一股南华期货(603093.SH)披露,公司正在计划通过赴港上市来拓展国际市场。如能成功登陆港股,南华期货将成为继弘业期货之后第二家A+H股布局的期货公司。
“此举是基于深化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南华期货表示。据悉,南华期货本次发行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发售,发行方式为香港公开发售及国际配售新股,发行H股股票所得的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境外子公司资本金。
可以看出,南华期货发展境外业务的决心已十分明显。实际上,该公司近几年的境外金融业务的确表现出色,是支撑南华期货营收净利的主要支柱之一。
从最新业绩来看,2024年上半年,南华期货实现营业收入26.38亿元,同比下降16.14%;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36.73%,其中负责经营境外金融业务的子公司横华国际贡献了2.00亿元的净利润,占公司净利润的八成以上。
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曾表示,公司对境外业务的定位是服务中资实体企业海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为中资实体企业出海保驾护航。伴随着中资实体企业在海外投资矿山、能源等资源,更多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南华的境外业务在集团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郑振龙认为,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必须有金融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作为支撑。南华期货赴港上市,虽然港股的估值比A股低,但是可以提高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知名度,对于未来走出去以后展业也有比较大的助益。
多条期市新规发布,涉资管业务等领域
监管方面,监管部门对期货公司持续展业条件提高标准,引导期货公司切实履行主动管理职责。
郑振龙指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思路应该从目前穿透式的工具监管转变为穿透式的功能性监管。
近日,多项有关促进期货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规章制度出台、更新,涉及资管业务、互联网营销、程序化交易等多领域。
1月份以来,《期货公司互联网营销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备案管理规则》相继出台。
例如,此次修订期货资管业务备案管理规则,提高了撤销业务资质的条件,从“连续24个月未成功备案新增产品且规模连续低于1亿元”调整为“连续6个月未成功备案新增产品且月末规模连续低于1亿元”;新增了撤销业务资质的情形,即无正常运作的资产管理计划等未实质展业的;删除了暂停新增业务以及恢复业务的情形,改为直接撤销业务资质;删除了“存续资管计划全部终止后,正式撤销登记备案”的条款,满足撤销条件即撤销。